首页-天富注册/登录首页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刘春雄:导购不死商超不活:见证导购的消亡
    作者:admin 发布于:22022-10-05 23:48 文字:【 】【 】【

      

      刘春雄:郑州大学教授、清华大学MBA、北京大学EMBA、中国人民大学MBA特聘教授

      白酒终端“盘中盘”模式兴起后,“买店+导购”成为终端“盘中盘”的标准动作。

      餐饮店导购曾经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曾经,某个白酒品牌,全国导购员数万人;某个白酒全国运营商,在商超长年保持5000人左右的导购队伍,春节档更是超万人。

      白酒“盘中盘”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中高端“自带酒”的兴起,中高端白酒终端模式从此崩盘。

      买店后厂商派驻导购,利用各种导购“技巧”引导,说服消费者。白酒消费,本来就是面子消费。在场景之下,在导购引导之下,消费者经营“被迫”做出不情愿的选择。

      “盘中盘”模式,对消费者不利,短期对厂家、餐饮有利。单向有利的模式无法持久。

      与餐饮导购一同消失的,是白酒作为餐饮店收入的来源。想当年,无论餐饮店怎么做推广活动,“白酒海鲜不打折”。

      无论对厂商,还是对商超,导购都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商业模式中的一环。离开导购,这套商业模式还真的难以高效运行。

      上述两套模式,完成了完善对接与匹配,形成了中国商业的阶段性特色。都是已经过时的商业模式。

      深度分销之后是终端拦截。终端拦截有三大动作:买终端、终端拦截、商超带流通。

      买终端,把商超最佳的陈列、堆头买下来,然后集中陈列,彰显品牌力量。这套动作,早期在商超,现在已经延伸到稍有规模的零食小店。

      买终端只是提供了流量可能性,只有导购的“终端拦截”才能实现流量转化。这一角色,早期叫促销员,现在叫导购员。

      头部品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做商超不赚钱。做商超不赚钱,为什么还投入那么大的人力、政策呢?因为“商超带流通”。

      商超带流通,对于老品牌,这套逻辑仍然行得通;对于新品牌,或者老牌新品,这套逻辑根本无效。

      缴纳后台费用买终端,导购员前台拦截用户,商超带动流通。对于厂商,这套模式是正循环。除了不满于商超后台费用越来越高,看不出来对厂商有什么危害。

      如果营销没有进化,如果商超的后台赢利模式仍然走得通,快消头部品牌仍然有强烈地意愿。所以,快消头部厂商是不愿意承认导购即将消亡的。

      看看快消头部品牌的人员结构就清楚:数百人的经销商管理队伍,数千人的分销队伍,数万人的导购队伍。当然,行业规模不同,上述数据稍有差距。另外,导购队伍有的归属厂家,有的归属经销商。虽然归属不同,但承担的角色一样。

      中国商超是世界商业的奇葩,奇怪之处在于:全世界都是前台赢利模式,但中国商超是后台赢得模式。

      沃尔玛曾经在相当长时间内坚持“前台赢利模式”,换来的是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落后于家乐福,然后沃尔玛被迫做出改变,验证了“劣币驱逐良币”。

      简单讲,前台赢利模式就是:供应商提出好产品,销售的事商超完成。商超利润从商品加价中来。

      后台赢利模式不同:商超收取后台费用(各种进店费、陈列费、促销费等众多费用),然后“短租”柜台(陈列、堆头等),厂商完成陈列、导购、推广销售。商超主要利润从后台费用中来。

      后台赢利模式实质是把前台(卖场)让渡给供应商(厂家、经销商等),使前台成为厂商表现的舞台。

      当前台成为厂商表演的舞台时,导购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没有导购的存在,就相当于只有舞台,没有演员。

      在前台舞台里,主角是导购员。导购员在前台承担着三大角色:一是理货角色;二是终端拦截引流;三是导购,扩大销售。

      收取后台费用,商超的角色简单了,利润有了保证。当然,危害也随之而来。但在商超高速发展的早期,危险被掩盖了。后台赢利模式虽然有毒,但慢性中毒的危险早期看不出来。

      厂商缴纳费用,获利前场舞台,因而有了舞台表现机会。对于快消品头部企业绝对是有利的。所以,尽管头部企业对商超费用过高有意见,但其实简化了商超竞争,不管商超费用多高,头部品牌还是愿意投入。

      终端拦截对消费者有害还是有利?总体看,有利是显性的,有害是隐性的。但导购对消费者购物时的自由选择的干扰是有后遗症的。现场听导购,回家就后悔事也常见。

      白酒“自带酒”的出现是消费者的极端反抗,但营销界没有人对此做出反思。导购在卖场对消费者自由购物行为的干扰,一定会慢慢积累形成质变。

      新零售是否是出路还在尝试,暂无定论。传统零售有毒,已经百病缠身,已有共识。病因就是后台赢利模式。

      把让渡给厂商的前台收回来,卖场不是厂商表演的舞台,而是商超自身表演的舞台。不再让导购干扰消费者购物。这是必然趋势。

      我不是零售业专家,但有不成熟的观察。零售业的转型,通过观察许昌胖东来、宜昌雅斯等优秀企业,我大致总结为四句话:场景吸引人气,体验提升转化,bC强化关系,自有品牌获取利润。这是回归前台盈利模式。

      场景吸引人气。卖场场景化,让消费者沉浸场景之中,让场景唤醒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随时随地下单的情况下,场景唤醒需求太重要的。

      少点交易色彩,多点生活场景。在场景中唤醒消费需求。这是场景导向营销模式的核心。

      体验提升转化。只做体验,不做销售。否则,卖场警告。这是一些零售企业的新做法。相信这套做法会快速得到推广。即使厂商派出卖场人员,也只能做产品体验,不对消费者 的购物行为形成干扰。

      自由品牌赚取利润。自由品牌获利,这是胖东来秘而不宣的诀窍,也是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主要利润模式。不仅大型商超要推出自有品牌,中型商超也要联合推出自有品牌。比如,102家规模2亿以上的商超联合体“蚂蚁商联”的自有品牌就很成功。

      越是知名品牌,越难赚取零售利润。通过知名品牌与自有品牌在卖场的合理组合,扩大自有品牌销量。因为自有品牌的零售毛利更高,将成为未来零售的主要获利方式。

      自有品牌的出现,知名品牌集中陈列对商超来说危害就很大。通过知名品牌引流,通过自有 品牌赢利。就将成为商超的前台的表现形式。因此,自有品牌的出现,商超必然不再让知名品牌成为前台的主角。

      上述四条,核心是“不再让渡卖场舞台给厂商”,其结果必然是导购角色的消失。

      当然,行业转型都有漫长的过渡阶段。后台模式有害,早有定论。但前台模式的形成,不是某个零售店能够单独转变。传统是一个生态,转型是生态的集体转型。

      1998年开始,见证了“推销员”角色的消亡。取而代之以“业务员”角色的兴起。

      2014年开始,预言了“业务员”角色 的消亡。现在只有中小企业还有业务员,头部企业代之以“分销员”为主体。

      20年前,观察国外商超发现没有导购角色,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导购这么个角色?

      2010年,观察胖东来时,看到胖东来自有产品是其核心的核心,就感觉到“自有品牌”才是厂商最大的对手。

      大约4年前,感觉导购员的存在是线年前,看到有些卖场已经不允许“导购员”存在了,代之以类似“体验官”角色。

      多数营销角色的消亡,是营销持续进化过程中必然结果。因为营销职能变化,岗位的变迁,原有的岗位消失了。

      当然,有些行业仍然会存在导购。比如汽车销售、服装销售等。但导购一定要以商家为主,为商家整体利润服务。

      中国导购的问题,在于它是为品牌商服务的,在于是向商超缴纳费用的。于是,服务的宗旨就容易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商超利润最大化,变成品牌商利润最大化。

      导购对谁有害?对消费者有害,对终端有害。当然,导购对消费者的有害是隐性的。

    相关推荐
  • 9家大型商超倡议推进垃圾分类
  • 吉林市人民政府
  • 商超整合还缺东风?
  • 传统商超如何化解“中年危机”?
  • 夜场玩的就是心跳!太刺激啦 high得热血沸腾
  • 夜场到底是什么
  • 株洲的“夜场风暴”还是不要刮太猛为好!
  • 428酒城乐园夜场开放!游乐套票399元无限畅玩……
  • 夜场(第三产业)_
  • 济南团购 - 济南团购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首页-天富注册/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