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到1215家,而今年1月份,国内才出现第一家团购网站。
面对一团乱战的团购江湖,政府部门再次出手。近日,商务部直属机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已经针对团购行业推出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欲设置门槛约束团购市场乱象。申请认证的团购网站必须如实填报相关材料。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其他政府部门也在酝酿出台相似措施,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很有可能随后而出。
问题是,政府该不该出手?如何出手?【投上一票:现在对团购网站进行约束,你觉得合适吗?】
中国的团购网站都不避讳承认自己模仿了美国Groupon网站的“每日团购一次”模式。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如此受追捧的商业模式了。而“每日团购一次”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简单得一目了然: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价格诱人的折扣产品,另一方面为商家带来数量可观的用户。目前看来,这种模式还存在很多创新和变异的可能,而资本大鳄尚未真正出手,用当事人的话来说,“最厉害的对手还没有出现,现在讨论江湖地位没有意义。”
团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与供应商谈判,要求团购的推动者必须足够强大,或者说有足够的用户、渠道资源。一个网站几百个订单,对供应商难以形成吸引力。当然,要每天都找到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东西,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参与团购的商家在管理水平上参差不齐,部分商家很有可能会将团购客户和正常客户区别对待,甚至暗含隐性消费,严重影响用户感受。商家和团购网站合作目的是用“折扣换推广”,但是中国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低价,回头客很少,商家不会对这种推广服务感到满意。
李开复曾对团购模式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但最后依然放弃,原因是容易被抄袭模仿、利润低、中国消费者尚未足够成熟。这也正是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准备针对团购行业推出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的理由。在美国,团购网站在注册登记时需提供详细身份证明、住址、办公地址等信息,一旦构成欺诈,将面临巨额罚款。然而,虽说政府干预在长期来说是必要的,但政府干预的时机和力度也很重要,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对于还在不断变异和创新的行业来说,结果完全不同。如果时机和方法掌握不对,本是好意的剪刀也会误伤到好苗。
商务部下属一个小公司,就能“针对团购行业推出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不能不说是中国特色。但即使只是推出没有强制性质的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由政府插手依然不妥。政府信誉不是用来担保某个行业甚至某个企业资质的,更何况此举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就算没有误导消费者,这种做法对于后来进入的团购网站也是不公平的,他们仅仅没有得到政府的认证,而要在品牌和信誉方面被消费者另眼相看。更可怕的是,谁敢担保今天的认证和评级,会不会发展成准入门槛?届时会有多少创业构想、多少未来商业娇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新兴团购网站在短时期内商品规模化程度不足,在商业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的战略都尚未清晰,必然遭遇短期内的残酷市场竞争,经历产业发展的阵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本身就会让野蛮生长的“杂草”自行萎缩。资信应该主要靠市场,靠用户来积累。又何必要认证呢?如果违法,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比如欺诈罪。谁能保证认证没有猫腻?连药品食品事关人命的认证都有假的,很怀疑有关部门的真正动机。“牙防组”的前车之鉴难道还不够么?“团防组”的出现,对团购市场的健康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