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规模为46895亿元,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餐饮行业收入为10653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0.5%;2022年3月份,受疫情大规模爆发影响,餐饮收入为 2935亿元,同比下降 16.4%。
同时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37.3万家。大环境下,餐饮企业艰难谋求生存与发展。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底,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亿人,外卖收入已超10000亿,占餐饮总收入的21.4%。
受疫情影响,消费者线下堂食消费受限,外卖成为消费者餐饮消费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餐饮企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重视线下堂食的各大餐饮企业,需要加大对外卖板块的投入,将线下体验转化到线上,让消费者即使是点外卖依然能拥有具有品牌特色的个性化体验。
以太二酸菜鱼为例。太二从品牌创立开始,为保证消费者的品牌体验,一直坚持不做外卖。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尝试开通外卖,在保证产品出品的同时,始终关注消费者体验,延续线下门店特色:赠送洛神花茶,随机无厘头文案,张贴特色标签,随机赠送点单意外惊喜周边,让消费者即使是点外卖依然能获得有别于其他品牌的体验感,增加了消费者好感度。短短四个月,太二外卖营收达1.53亿,占太二2020年上半年整体收入的22.9%,成功把握属于品牌的新的市场增长点,增加了门店营收,缓解了疫情带来的亏损压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餐饮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分别为原材料成本(41.8%)、人力成本(21.3%)、三项费用(21.2%),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所以拥有优质稳定且高效的原料供应链对于餐企来说至关重要。
餐企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发挥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建立自己的产品体系,减少产品的同质化,同时从源头确保食材的标准化供应,实现菜品的“原汁原味”。强势的供应链除了具有生产优势,为餐企降本外,还赋予了连锁餐企疫情下布局新业务的可能。以和府为例,上海疫情期间,餐饮行业的堂食业务暂时停摆。在此背景下,和府发挥自身的供应链优势,打通社区团购渠道,将自研发的鲜煮面推向市场,获得客观效益,降低损耗。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强化自身供应链的同时,加强了对供应链数字化的建设。供应链数字化可以有效实现从食材生产到消费者的整条产业链的闭环,减少了人员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经营的出错率。以老乡鸡为例,老乡鸡在引入WMS仓储管理系统,上线电子标签分拣项目后,冷链生鲜的分拣效率得到提升,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西部证券数据显示:我国餐饮连锁化方向正在从一二线市场往三四线市场持续渗透,连锁化空间更加广阔。对比头部餐饮连锁企业,我国中餐连锁品牌在渠道下沉上仍有一定空间,随着三四线城镇化、居民消费力和品牌消费意愿的持续提升,下沉市场空间将会持续扩大。下沉市场除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外,跟一二线城市相比,租金、人工成本更具优势,从门店的盈利水平来看,三四线城市的盈利水平更高。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头部餐企放缓连锁化进程,更有甚者,关店保存量,大有集中力量求稳进的势头。疫情反复下,这种方式或许是无奈之举,但理性对待扩张,将更多地投入投放到优势门店上,夯实内生增长根基,优化门店管理体系,精简内部运营,以一店扩品牌的方式来牢牢锁住客户,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强化产品力,建立门店自身的竞争壁垒,对于现在的餐企来说才是真正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
从2019年疫情爆发到现在,每一个餐饮企业都经历了很多个九死一生的时刻,就像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新讲话所传达的那样,现在的华为要聚焦核心,有质量的活下去。现在的连锁餐企也一样,要始终以自身战略为核心,理性对待市场变化,放大自身优势,强化自身壁垒,完善盈利体系,实现降本增效,风雨始终不动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