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快速成长,产销量不断增长。进口葡萄酒虽然仅占中国葡萄酒消费总量的14.7%,但其增幅却相当惊人,消费总量近年来翻了近4倍。是什么助推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
无需赘述,中国葡萄酒市场近10年的增长大势,使得投身其中者无不受益,包括进口葡萄酒经营者和国产葡萄酒经营者。
然而,在中国葡萄酒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葡萄酒的消费形势却大不相同。长年的葡萄酒生产过剩,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1年不断深化的欧债危机,都使得世界主要葡萄酒消费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呈现降低的趋势。
浮躁、短视、急功近利是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存在的一种现象,中国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经有一个葡萄酒发展的小高潮,当时的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90%以上都拥有自己的葡萄种植基地。而2000年前后,葡萄酒生产企业的日子都很不好过,葡萄基地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2004年前后,在新一轮葡萄酒发展高潮来临之时,新兴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选择只建发酵罐、灌装线,不投资葡萄园,甚至只投资商标注册。他们甩掉了费时、费力的葡萄基地建设,依靠购买进口葡萄原酒进行灌装或者OEM(贴牌)生产,短期内就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做法使得企业的原料供应得不到保障,形成了如今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奇特现象,葡萄酒生产量已达108.88万千升,而实际的酿酒葡萄园只有几十万亩,这大大降低了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力。与其购买由中国企业加工的贴着国产标签的进口葡萄酒,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原瓶、原装进口的正宗进口酒,这进一步推高了国外葡萄酒的进口量。
创造更多的财富,是今天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的梦想,而经销进口葡萄酒似乎就是很多中国人实现这一梦想的捷径。
首先,进口葡萄酒的高额利润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皆知的秘密。一瓶在法国购买价为1欧元的普通葡萄酒,经过海运到达中国,包括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在内的综合税率约为50%,进口商在海关提货时的成本约在18元~20元人民币,而这样的酒在市场上的一批价格在40元~50元,市场零售价在80元~120元之间,加价率在400%~600%。
这样的加价率是国产葡萄酒经营者所无法达到的。但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这一现象会逐渐消退,但短期内仍将持续。只要巨大的利润空间存在,就会不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势必进一步扩大进口葡萄酒的势力范围。
其次,在高额利润存在的同时,投资进口葡萄酒经销的门槛非常低,无需特殊技能,只要有钱就可以进货。于是,手中有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数亿资金的人,都盯上了投资经营进口葡萄酒这项事业。
中国人消费的从众心理很强,特别是政界、商界对高端消费品有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如今的中国领袖消费阶层大多都是进口葡萄酒的拥护者,他们带动了普通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消费。
以拉菲为例,富裕阶层的人消费大拉菲,中产阶层的人随风而上,致使小拉菲与拉菲旗下众多不知名的产品都成为社会上热捧的珍品。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参与“拉菲热”的中国人而言,他们只是听说了这个品牌,记住了这个名字,对酒的品牌内涵完全没有了解,对于如何欣赏这种价格极其昂贵的酒品完全不懂,但富裕阶层的消费就成为他们追求这种风尚的一个理由。
一直以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不乏“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在葡萄酒消费方面也不例外。
当进口葡萄酒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进口葡萄酒在很多人眼里就等同于身份和品位,虽然说不清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差别何在,也不去讲究菜品与酒种的搭配,但仅是那张写满洋文的标签,便足以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愉悦。
有调查结果显示,将同等零售价位的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放到一起,由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好恶品尝,超过90%的消费者表示更喜欢进口葡萄酒的口感与香气。与国产葡萄酒相比,进口葡萄酒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更好的口感以及更高的性价比。而个体消费者的好恶构成了整个消费群体的好恶,这也是推动进口葡萄酒持续增长的重要围观因素。